首页
部门简介
机构设置
师资队伍
学术研究
教学园地
硕士点建设
研究中心
部门简介
机构设置
师资队伍
学术研究
教学园地
硕士点建设
研究中心
院系新闻
NEWS
更多
喜报
2025年9月17日至19日,由国家民委主办、教育部协办的第二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展示活动在中南民族大学举行。本次比赛设本科高校组和高职院校组两个组别,共有来自全国525所高校的767名教师参与,其中普通高校组72人,高职院校组32人最终进入现场展示环节。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勾宇威荣获国家民委第二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展示活动普通高校组三等奖,展现出外交学院青年教师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此谨向勾宇威老师表示祝贺。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多措并举为教师成长夯实根基,积极倡导并支持教师参与教学比赛,提高教学能力,深化教学改革。期盼马院教师们奋勇争先,在未来的赛场上再传捷报!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年9月25日
2025-09-28
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集体备课会
1月13日下午,由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集体备课会于展览路校区主楼213会议室召开,孙吉胜副院长出席备课会,相关教学单位教学领导及课程团队主讲教师进行现场汇报交流。会议由教务处处长石毅、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崔朝东主持。 孙吉胜副院长高度评价此次集体备课会。她强调,讲授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对我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任课教师能够以集体备课会为契机,打破学科边界、借鉴各学科研究思路和方法,凝心聚力讲好新时代思政课,全面提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效能,帮助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引导青年学子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切实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水平,努力成为优秀外交外事人才,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石毅处长就开课运行情况对我院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习近平外交思想与中国国际法实践》《习近平外交思想与经济外交》5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进行介绍。该系列课程结合各专业实际,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全面贯穿各学科知识体系,重点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全面加强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法系、国际经济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课程团队主讲教师分别就5门课程课程建设、课程特色、师资力量、选用教材、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交流分享,围绕“如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这一课题积极展开讨论。任课教师们表示,通过分享备课授课经验,交流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够有效解决“教学思维不新”“视野不广”等问题,切实增强了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为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注入了新动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课程”集体备课工作是我院在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上的一次创新,教务处同各教学单位将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确保高校始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坚强阵地。 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年1月26日
2025-09-18
王世廷书记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座谈
12月11日下午,王世廷书记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在校教师座谈,重点围绕我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等议题进行调研和交流,安青副书记参加座谈,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崔朝东主持。 崔朝东院长汇报了我校马院建设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主要工作进展以及未来设想和规划。马院参会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科研实际,就如何上好思政课、如何更好发挥外交资源作用、突出我校思政课教学特色等内容,进行了汇报和交流。王世廷书记、安青副书记全程认真听取老师们的发言,不时和老师们亲切交谈。 王世廷书记结合我校思政课建设和马院未来发展作了总结,对马院工作提出总体要求。王书记强调: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是头等大事。外交学院思政课教学工作一直以来抓得比较紧,近年来,学院领导坚持每学期带头进思政课堂听课,思政课教学整体情况比较好,但仍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马院在这方面也已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学院将继续高度重视马院建设,支持马院做好各方面工作,围绕“做大做强”马院,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王书记叮嘱马院要找准发展定位、品牌定位、特色定位;鼓励老师们要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水平,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讲让学生喜爱的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年12月18日
2025-09-18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一行到沙河校区调研座谈
11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杨明伟局长、李平副局长率队到我院沙河校区调研座谈。 王世廷书记、孙吉胜副院长首先陪同杨局长一行参观校园设施,并在图书馆观看校史展览陈设,详细了解了学院的发展历史和办学情况。 随后,与会双方围绕如何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与对外宣传,展开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双方一致表示,将立足于加强双方学术协作,充分挖掘利用各自领域的优势,持续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支持并促进我院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与国际传播,共同服务国家发展和外交事业。 杨局长代表对外合作交流局向学院师生赠送了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翻译出版的《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英文版一书。 2024年11月11日
2025-09-18
教学科研动态
TEACHING RESOURCES
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形势与政策》 课程教学讲座简报
2025年4月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杜兰为我校2024级全体本科生举办《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孙禄老师主持讲座。 杜老师以《经略周边对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为题开展专题讲座。首先,杜老师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重要论述,从理论层面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其次,通过援引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的制度创新实践,从历史维度系统梳理我国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民族法治体系建构以及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等领域的突破性成就;再次,立足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战略全局,深入分析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结合国际国内双循环背景,深度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在讲座过程中杜老师通过具体案例解析,向同学们系统论证运筹好周边外交在维护中国民族团结统一中的作用,深刻揭示经略周边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并就新时代如何做好周边外交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系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实施路径建议。 分会场线上学习情况 通过本次讲座,同学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立了更为系统的理论认知框架,更深刻地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战略价值与实践意义。讲座最后杜老师鼓励同学们精研专业素养,勇担时代使命,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年4月21日
2025-09-18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课程举办教学讲座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我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不断探索课程改革发展新路径。目前,该课程已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题的授课专题与实践活动。为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4月1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北京汉艺煌景泰蓝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通州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霍旭斌先生来我校进行授课。霍旭斌先生分别为2023级英语系和外语系同学开展课堂教学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孟艳老师主持讲座。 讲座分为教学环节与手工活动两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霍旭斌先生首先从珐琅、珐琅器及其品种等基本概念入手,为同学们讲述了中国掐丝珐琅器的起源和景泰蓝名称的由来,介绍了明清两代景泰蓝发展的历史与创新工艺,并指出辛亥革命后景泰蓝制品迈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景泰蓝艺人的文化水平和艺术修养有了很大提高,培养了一批景泰蓝工艺美术大师。此外,霍先生结合外交学院特色,特别讲述了新时代以来景泰蓝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及政要的重要外交场合。 在课堂手工活动中,同学们经过图案设计、绘制、掐丝、点色、固沙等步骤,亲身体验掐丝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在实践中感悟传统工艺之美、感悟工匠精神,很多同学在课堂上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收获满满。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年4月8日
2025-09-18
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陈享光教授为博士研究生做课程教学讲座
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更加做好我校博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建设,2024年12月23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聘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陈享光教授做题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变革的理论与实践》学术讲座。讲座在展览路校区250会议室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崔朝东老师担任主持,我校2024级全体博士研究生参加。 围绕“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变革的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陈享光教授从收入分配制度的回顾与反思、收入分配理论的迷思与市场经济的挑战、社会主义公平的坚守和剩余分享制度、构建公平与效率协调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等四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陈享光教授认为,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持续探索推进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取得了较多的成就与经验,这是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设想的现实实践。同时,仍然存在一些待处理的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 在收入分配制度的回顾与反思部分,陈享光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引入市场机制,突破传统的分配方式,实现收入分配制度的全方位改革,但市场机制的引入对社会收入分配带来更复杂的影响。在谈到市场经济的挑战问题时,陈享光教授在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收入分配设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从微观与宏观层面深入分析了生产条件对收入分配的重要影响,同时也阐明坚守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重要性。关于构建公平与效率协调统一的收入分配制度,陈享光教授指出,社会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必须在保持制度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探索,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陈享光教授的讲座娓娓道来、细致入微、案例突出、引经据典,从理论、实践各层面,向同学们全面展示对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深刻思考。讲座最后,同学们与陈教授热情互动,积极提问,陈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给予耐心解答。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撰稿:江童 审核:崔朝东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年12月31日
2025-09-18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活动
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这一精神也为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与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此,2024年11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面向全体大一新生的“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主题微电影创作及评选活动,这也是该门课程的学生社会实践内容。 活动开展以来,经过前期学生创作展示、年级初评,15部优秀作品从45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并参加集体评比展播。展播于11月29日晚在外交学院沙河礼堂举行,大一新生集体观看。 展播活动由学生做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崔朝东老师、孙禄老师、钟媛媛老师、张孟也老师出席并担任评委;基础教学部蒋永影老师,研究生部科社与共运专业研究生杨惠淙、马天杰受邀担任嘉宾评委。展播的主要作品包括《答案》《星起于波澜》《不辞青山》《回归》《时光铁盒》《远方来信》《无声诗篇》《和平鸽行动》《影》《秘密会谈》《正》《外交之魂》《错位时空》《守望者》《幕后》《归雁渡边》等,并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组、二等奖3组、三等奖5组、优秀奖6组。 通过观看微电影优秀作品,师生共同体验了忠诚、使命与奉献的力量,并深刻理解了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的深远意义。学生们表示,将以杰出的外交人员为楷模,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实践忠诚、使命与奉献的精神,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024年12月26日
2025-09-18
更多